用人工智能解开细胞密码
记者初次见到杨戈时,他正在神经外科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和患者家属不同的是,他在等的是堵塞患者脑血管的血栓样本。这个危害血管的“垃圾”对杨戈来说,就是研究的“珍品”。
杨戈团队的研发技术就是医学界的左膀右臂,以往肉眼用显微镜对细胞内部的结构和运动判读难度大、耗费时间长,有了人工智能,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分析细胞的结构和运动,掌握细胞的运动规律,从而致病的坏细胞就很容易被锁定,从源头上帮助预判疾病的发生。
这项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需要经过大量训练学习才能应用。让大模型学习细胞的外观、运动、物质结构变化等信息,掌握细胞规律,是一件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事,对于复杂的细胞结构来说,还要进行手工标注,这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并且标注数据需要不断积累改进,以此完成数据的迭代。
虽然科研过程很辛苦,但杨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中国科学院这样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中工作,他遇到了优秀的科研合作伙伴,也收获了国家的持续稳定科研支持。
一路逐梦报效祖国
杨戈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的一座大山里,由于父母是部队军医,从小杨戈就对生命怀有敬畏感和好奇,通过不断地努力,1986年,作为一个大山长大的孩子,他迈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
本科毕业后,1995年,杨戈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进行机器人方向的学习,他遇到了当时我国机器人领域德高望重的导师李耀通研究员,然而不幸的是,导师突然离世。1998年,杨戈只身前往了美国,继续学习。
2019年,杨戈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10年后,他对故土愈发眷恋,此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在美国顶尖大学招聘人才,在这样的契机下,他下决心回国工作,把技术带了回来,把学识搬上了讲台。为国家培养组建自己的世界一流的科研团队,是他的工作任务也是他回国的初心。
时隔20年,杨戈再次踏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校门,不同的是,他从当时的一名青涩的学生,变成了博学和蔼的老师。回国之后的杨戈带领2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奋斗在人工智能领域一线,将人工智能和生物紧密结合,共发表了30篇论文,收获国家专利12项,目前,杨戈及其团队已经开发出细胞图像分割大模型和单细胞基因组学数据大模型,并逐渐开始了生物领域内其他大模型的研究。
科研路上道阻且长,杨戈带领团队不忘初心,一心向前。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内的科学家,他赋予了生命新的解读方式,探寻了微观世界里物质运动的奥秘。作为归国学者,他始终坚守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初心。在北京顶尖科研力量和高密度人才的支持下,他从事的人工智能研究也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强大!
报道链接:https://item.btime.com/4245jegi5tm86iocg27kj42da1g?page=4